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一、誓承师训,教育救国

黄炎培1901年在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求学,黄炎培所在的特班的中文总教习是蔡元培,蔡元培对黄炎培的一生,有过多方面的重大影响,黄炎培把这种影响归结为两句话:“最初启示爱国者,吾师;其后提势革命者,吾师。”1902年秋,黄炎培考取清朝末榜举人,但是他没有选择一般读书人的“状元及第”去做官,而是怀着一颗教育救国的热心,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办学。

黄炎培的家乡在如今的上海市浦东川沙县,当时的川沙因地处东海一隅,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很不发达,直到1834年才有了一个观澜书院。这个书院是川沙的文化聚会中心,也叫文会。有点像现在的笔会或征文比赛,各书院每月轮流出诗文题目,大家依题写作,名列前茅者可以得到一笔奖金。黄先生每会必得奖,奖金的收入比他当时当私塾老师的薪金还高。那些年,黄炎培就是靠这些奖金和当教师的工资勉强维持自己与两个妹妹的生活。

经过考察,黄炎培认识到,要想在川沙办学,利用观澜书院见效最快,而且影响也大。为慎重起见,他会同张志鹤,根据清政府1902年公布的高等中小学章程,书写了一份报告,冒着大风雪,两渡长江,送到当时的南京总督府,获得批准后又递交报告到川沙厅,几经周折。终于,1903年正月末,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黄炎培被聘为总理(即校长),并亲自授课,但不拿薪水。经费不足,他动员工商界和实业界人士捐资助学;师资不足,就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办好小学以后,黄炎培又办中学,并带头积极倡导职业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劝学活动。他联合各学区议长、劝学员深入各街坊村庄进行宣传,一边调查一边劝导,耐心细致地向广大民众解释教育兴国、教育自立的道理,要求各私塾进行改良,有生源而没有学堂的一定要办学堂,争取做到“无一人不学,无一个不立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炎培把教育救国的抱负,变成具体有效的行动,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创办的许多中小学,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办职教,独树一帜。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他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追求,一开始致力于广办学堂,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深入地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且到国外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黄炎培长时间的考察过程中,他对中国社会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和措施。当时中国教育的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1916年9月,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定义性的阐说,他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应该立足于职业,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黄炎培在国内外考察教育时积极宣传其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博得不少有识之士的支持。使他在联络同志,募集资金,调查研究,积极筹备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1916年9月,他组织了职业教育研究会,附属于江苏省教育会,会员有148人。1917年1月黄炎培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把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挽救“飘摇之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人民大众生活问题。为此,他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当时一些工商界头面人物如聂云太台、徐静仁等都被他感动,纷纷表示支持创办职业教育,连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被他打动,在中华职教社的创办中出了不少力。经过一段长期充分的准备后,1917年5月6日,黄炎培首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此掀开了历史的第一页,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篇《宣言书》,这份《宣言书》是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张元济等,共四十八人署名发表的。《宣言书》中指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毕业及失业,就业者所学知识不能实用;它揭示了中华职教社的宗旨:一是为改良教育作准备,二是替学生谋服务社会的准备,三是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的准备。这实际上就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个基本观点,构成了他研讨职业教育和从事职教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他构想如何办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黄炎培又办起中华职业学校,办得十分成功。中华职教社集合各地职业教育学者,在全国推广职业教育。几年之间,职业教育就在全国蔚然成风。到1921年,全国职业学校及各类补习学校已达700余所。

三、黄炎培“与时俱进”的理念

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黄炎培在一生的活动中,服务和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一生和他的事业也确是实践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于“与时俱进”,他不只常在各种场合说讲,还在1939年1月24日专门给中华职业教育社诸同志、同事和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封“公开信”立刻在《国讯》杂志上发表。他在《公开信》中说:“吾人既深信世界的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与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我不求生存利己,否则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把自己痛加鞭策。方法怎样呢?其一,求友。深切注意别人的言行,拿来和我的言行比较,立刻发现彼我间长处和短处出来。其二,读书。苟为我所不及见不能见的人,他的思想行为,既成文的写在那里,而指给我以正面的对照,或旁面的参考的良好资料的,我必尽量吸取的。求学时须读书,办事时,尤须读书。其三,我的行动,事前必须经严密的考虑和计划,事后必须虚心检讨。而尤有效乃在集合同志,为互相的检讨。尤其希望我诸同事同学,利用集团生活,多方求益。如果不断地用力,有生一日,前进一日,眼前既不辜负这空前大时代,即未来世界,任何演变,因思想之不断前进,亦且从容应付而有余。”

黄炎培说: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17岁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而萌动的。就是按照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从一个清代的举人,到新中国政府的副总理和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他的一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实践了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的。并贯穿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事业之中,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话说黄炎培“观博”

上海世博会正像炎夏的天气一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参观者们有主张看“热闹”的,有主张看“门道”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该看。究竟该抱什么目的“观博”呢?黄炎培先生当年的经历或许会对我们不无启发。

黄老的后人近日在香港的报刊上撰文回忆黄老1915年曾去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参观。4月9日乘船,5月3日抵达,航程几乎一个月。那届博览会精彩纷呈,68岁的爱迪生接见了大家,还展示了新发明的录音机。

但黄老最感兴趣的是教育。除了馆内各国有关教育的情况外,参观结束后,他又走访了美国26座城市,50天内考察了52所学校(其中大学4所、中学19所、师范6所、小学12所、幼儿园2所、实业学校6所、其他3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在此基础上,黄炎培将美国、德国的教育同我们中国当时的教育进行了对照、比较,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西方比较注重公德的培养,重视体育,引导学生追求人人快乐幸福的境地;我们则比较注重私德的磨炼,不甚看重体育,引导学生崇尚刻苦耐劳。在知识方面,西方贵切实、适用,把高深放到第二位;而我们则很重虚文,很少切实的运用。

回国后,黄老一行向各方面作了一系列考察汇报,尖锐地剖析了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为可贵的是,以此为契机,他联络了马相柏、蔡元培、张元济、聂云台、穆藕初、蒋梦麟等教育、实业界人士48人,于19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至今仍在发挥着他的作用。

一次参观与考察能有如此多的收获,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真是令人佩服。当然,不能以此来要求每位参观者,但是,黄老的“观博”,对我们每个有心人,尤其对那些负有一定使命的公费参观者,还是很可以从中借鉴到一些宝贵的经验的。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联系自己的职位、工作、任务来确定“观博”的目的,从而明确参观的范围、重点、内容,以做到有的放矢,有求而来,这就能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要做有心人,要有刻意的追求。园内各馆,该细看的,那怕角角落落,也要刨根问底,甚至扩展到园外,乃至建立一定的联系。一般的,走马观花,也就过去了。不把留影、盖章作为第一需要,务必要有所收获才心安理得。

最后,要讲实效,要有成果,不要像“熊瞎子”掰玉米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参观后,大家都有收获,要每个人都正儿八经写报告、作演讲,没必要,也不可能。但大家把心得整理一下,情况回顾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各级干部,最好能把收获融汇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才不辜负举办世博会的初衷。

其实,又何止一个世博?我们年年出席那么多会议,参观那么多展览,有的还跑遍了世界各地,能学到黄炎老的一部分,也就很值得庆贺了。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发现更多精彩